创新文化
形象标识
创新成果
工作动态
文化活动
文化副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创新文化 > 文化副刊
微信,与人交流其乐无穷

  近期以来,可以说“人人都玩微信(或QQ),尤其是老年人”。

  在我进入‘老同学群’时,大家聊聊自己‘为什么要念物理系’。一位同学说,他还记得当年刚入学不久,我在‘生活会’上说的一段话:

  “其实,比之‘理’,我更爱好‘文’。我觉得文学作品像是亭台楼阁、湖山花木,古代的和现代的都‘同时’展示在一个平面上。人们欣赏《红楼梦》,也将以同样浓厚的兴趣欣赏几千年前的《诗经》《离骚》;但是,数学物理方面的论著却与此不甚相同,它们像是一座千层宝塔,处于高层和塔顶的是比较近代的诸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等,而古代的经典著作就如同‘塔基’和‘较低塔层’,人们的注意力和研究兴趣将主要集中于‘高层’,尽管‘基础’至关重要,却常被人们遗忘。因此,如要‘留名于世’‘让世人始终不会遗忘你’,还是学‘文’好。

  “但,为什么最终选择学‘理’呢?首先,在填写报考志愿时,物理老师郑重地建议我‘学理’,并说:文科可以自学,理科必须科班训练,理是正业,文可以是爱好。(师言有理,打动吾心。)其次,我感觉到,当时社会,似乎颇有‘重理轻文’风气,…… ”

  没有想到,六十多年前的一次小会发言,他竟然还能记得。尽管多年没有来往,老同学的‘情谊’一下子就拉近了。这激发了我对微信的更大兴趣。

  微信,重在交流和联系,培育感情,互补知识,开拓眼界。有些“群”,侧重‘文史哲知识’;有些“群”,侧重‘书画歌舞’;有些“群”, 侧重‘保健养生’;…… 反正,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动动脑,不会老!

  我们有同学群、亲友群、老乡群等等,在各个群里,在享受‘情谊交流乐趣’的同时,也会遇到随之而来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在转发帖子时,在述说个人看法时,都不免会有意无意地把各自的‘思维方式、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展现出来。情趣相投,自是皆大喜欢;如果我恨你爱,怎么办呢?

  我想,孔子“色难”之说,既可用于‘对父母要始终和颜悦色’,也可推而广之,用于群友之间:求同存异,宽容待人。

  有人在“老同学群”里发了一张当年国务院发言人“名嘴”袁木先生,在美国(女儿那里)“挥舞球棍打高尔夫球”的照片。据说,有人问袁:“你在此地生活得十分滋润啊,当年你是旗帜鲜明的反美斗士…… ” 袁的回答很干脆:“反美是工作,移民是生活,这是两码事。”

  对此,有群友谴责袁‘双重人格’;也有群友引用网络语言说‘人艰不拆’(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表示应该宽恕。 教育学生,熏陶后辈,必须是非分明,不能模棱两可,但对老年群友,最好强调‘多交流,不辩论’,因为一般上恐怕谁也不能说服谁。

  接着,群友们各抒己见,展开坦诚的交流。基本上达成如下共识:

  我们不喜欢圆滑世故,当然也不必剑拔弩张。对于正气凛然的刚毅性格,却是心怀敬意的。1985年,哲学家冯友兰九十华诞,也是哲学家的老友梁漱溟却复信‘拒邀’:“足下曾谄媚江青,我不愿意参加寿筵。” 诤友直言,难能可贵。而冯接信后并无愠色,反觉直笔不易。难怪哲学家多长寿! ‘色难’,心更难,内心不怨不怒,没有气度、没有见识、没有担当的人是做不到的。

  老同学群,清一色的老头子老太太,知识水平基本在一条水平线上,有时观点的分歧也泾渭分明,难于统一。而在“亲戚老乡群”里,男女老幼参差不齐,受教育的情况差异较大,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当然也有所不同。老家一位外甥,高中肄业就‘下海’了,现在是‘民营企业家’,并被选为‘(县级)市政协委员’。他在微信群里,提出一个问题:有人说“根据现代量子力学观点,人死后生命不会结束,而会永远活下去”,这个说法对不对?

  这个问题太大了,存在争议,我回答不了。不过,不妨随口说点不一定正确的个人想法(简化、通俗、不那么准确),聊聊天吧。

  先说说量子力学。据其有关公式所得的计算结果,准确可用,毋庸置疑,这是公认的;但对其基本概念和含义(比如‘世界由什么构成’,‘为什么如此运行’)的解释,则(即使在世界顶级科学家之间)也存在着根本的分歧。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丹麦科学家玻尔经常为此争论得面红耳赤,终其一生,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玻尔说“一个粒子在某个时刻其所处位置是不能确定的,人们只能说它以百分之几的可能性出现在A点、以百分之几的可能性出现在B点。”(这完全违反人们‘直觉’,一般人很难理解。) 爱因斯坦反驳说“如果没有外来干扰,粒子的位置应该具有可以预测的确定值”,他说了这么一句名言:“难道上帝也靠掷骰子(碰运气)办事吗?”

  接着的问题是,人们如要确定粒子的唯一位置,就必须进行‘测量’。玻尔认为,‘测量’是外加的,在所得结果中,哪些属于粒子的本身行为、哪些属于外来干扰,无法区分。他说“在观察舞台上,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不可区分。”

  于是,“观察(测量)”的概念和作用,就成为关键,必须说清楚。这就众说纷纭了。

  回头说说“人死后生命不会结束”的问题。

  一般认为:人死了,一切都没有了,“死去元知万事空”嘛。 “灵魂(生命)”依附着“肉体”,肉体没有了,灵魂也散了,生命也结束了。

  近来,媒体上可以读到这么一种引人注目的理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持此看法,其实类似的看法早就有的)。他们认为(未被普遍认同):根据量子力学,所谓‘测量’,也叫‘观察’,包括‘意念’。 也即,人的生命进展,一定要把意识加进去才能有个完整了解。把意识排除在客观世界之外,是不能搞懂什么是世界的。他们认为:自然科学与佛学最终将殊途同归。

  他们还说:“我们的宇宙是‘多元宇宙’, 在一个宇宙里,这个人已经死了,在另一个宇宙里,他还活着?” 这么说不是很有点玄虚吗? 我并不相信!

  一位相对年轻的居家老太太发微信提出一个要求:“什么量子力学(量子纠缠)、什么相对论,太专业了。不能说得通俗点,人人易懂吗?”

  这太难了。当然,忽略其他、只突出学说中最主要东西,也许可以试着说说,并会引起大家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有个很巧妙譬喻:“如果你和一个呆板蠢汉在火炉边坐上五分钟,会觉得已过了一小时,但如果你和一位迷人女士在火炉边坐了一个小时,你会觉得才过了五分钟。先生们,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内容。”

  关于“量子纠缠(瞬时通信)”,近期媒体上炒得很热。有这样一个也是‘简化到极点的’通俗说法:“我们从北京买了一双手套,把手套中的一只寄到香港,另一只寄到华盛顿,寄到香港的是左手还是右手的?谁都不知道。如果香港人打开一看,是左手的,那华盛顿人不用看,就知道收到的是右手的。手套左右配对,是个规则。两只手套组成一个系统,它们将发生‘纠缠’。寄出手套的情况和寄出的过程是不确定的,但是一个人只要观测了他收到的手套是左手的还是右手的,另一个人(不管相距多远)不用观测就知道了。这就是纠缠的一个例子。”

  看了上述这些‘大白话’,居家老太高兴发帖回应说:“喔,懂了懂了,原来这么简单!”

  就说到这里吧,再说就啰嗦了。

  ……

  微信(或QQ)交流,有趣有益! “与人交流,其乐无穷”。

  (退休职工 黄信榆 )








 
  相关新闻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地址:武汉市武昌小洪山西30号 电话: 027-87199543 邮政编码:430071
ICP备案号 鄂ICP备20009030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