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家‘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院胜利完成知识创新工程目标任务、全面实施‘创新2020’的关键时期。经过13年的攻坚破难、开拓创新,我院已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已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在1月25~27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2011年度工作会议的间隙,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始于1998年的知识创新工程,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开拓性、系统性的改革和探索,是中科院科技创新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跨越发展转变的先行开拓,也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新局势
路甬祥认为,在我国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际,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将进入后危机时代。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教育、创新投入,力图抢占知识文明时代科技与产业的战略制高点和竞争发展的主动权。
二是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正处于重大突破和新的调整变革的历史时期。“无论从科技发展面临的外部需求,还是从科技内在矛盾判断,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当今世界科技正处在革命性变革的前夜。在今后的10~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科技创新与突破将创造新的需求与市场,将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将改变全球产业结构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三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但我国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能源资源和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程度仍然过大,自然灾害与公共安全事故频发,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间发展差距继续扩大。要实现我国经济产业和科技由大转强的历史性跨越,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协调、绿色智能、普惠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路甬祥强调说,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四个“不相适应”:即创新人才队伍和整体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创新体制和管理与科技创新及其社会价值实现途径的客观规律不相适应;创新资源、要素的结构和布局与我国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不相适应;科技创新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与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国家、社会、人民的期待不相适应。
路甬祥坦承,经过13年的知识创新工程,中科院在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凝聚培养一批杰出人才、建立完善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同时,仍存在着一些影响创新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他举例说,有的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回避矛盾,缺乏推进改革创新发展的勇气和毅力;有的人片面理解所长负责制的内涵,不能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有的人只关心个人、小团体的利益和发展,习惯于跟踪模仿,沉湎于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的提升,缺乏紧迫感责任感,缺乏做重大科技创新的雄心壮志;有的人仍习惯于分散的研究方式,缺乏系统开展基础研究和数据积累,缺乏提出科学思想和理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的战略安排;有的人只注重项目争取和研发,缺乏对知识技术人才转移转化规律的认识,不重视、不主动、不善于与社会创新要素相结合。中科院领衔的科技人才仍然不足,青年人才的培养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仍需进一步完善。从发展的角度看,中科院院所两级事权不够清晰,职责分工需进一步理清,执行力度和管理效率都需进一步提升。
路甬祥认为,这些问题,已影响到中科院的创新发展;作为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必须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不懈怠、坚持和谐奋进不折腾、坚持求真务实不忽悠,为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从“跟着走”、“想着走”到“领着走”
“2010年3月31日,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了我院关于知识创新工程2020跨越发展的汇报,决定继续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着力解决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创新2020’明确了中科院未来10年发展的战略任务、发展目标和重大举措,是我院实现跨越发展、践行科技强国、创新为民,实现攀登跨越新的路线图。”
路甬祥告诉本刊记者,面向2020年的创新工程,计划首先用5年左右时间在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必争领域实现重点跨越,再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中科院科技创新整体跨越,创新能力有质的飞跃,到2020年,总体实现“创新跨越、布局合理、四个一流、和谐有序、开放合作、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科院将着力在空间、信息、先进材料与制造、能源、资源、农业、海洋、人口健康、生态与环境等十个左右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创新跨越,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解决一批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应对全球变化提供系统的知识基础和科技支撑。
路甬祥强调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我们的薄弱环节仍然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们要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更要提升国防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在路甬祥看来,“创新2020”是一项面向未来、更加前瞻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为了提升国家未来竞争力、带动国家整体实力提升的一项工程。他指出,要实施好“创新2020”,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贡献,重点做“大学很难做、企业还不愿意做的事”。
其次,必须树立创新跨越的信心和胆略,从“跟着走”向“想着走”、“领着走”转变。要敢于质疑现有理论,敢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开辟新的方向。
第三,必须加快组织实施具有战略性、先导性、创造性、全局性的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支撑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支撑引领传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和实力雄厚的创新基地,显著提升中科院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整体上带动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调整,支持国家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跨越发展。同时,必须加快研究所改革发展,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还必须加快构建区域创新集群,推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无缝衔接。积极探索官产学研用结合的新体制和集成共享创新资源的新模式,促进国家、地方和企业的创新资源、人才和平台的汇聚、共建和分享;探索引领区域科技创新的新体制,探索提升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归纳发现重大科技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机制和文化,促进学科交叉;探索加强转移转化研发的新机制,建设有利于成果、人才、知识转移转化的技术支撑平台、技术转化与孵化基地。
如何实现“四个一流”
路甬祥强调,结构决定功能和效率,布局事关发展和未来。要调整优化中科院科技创新的结构和布局,着力改变学科老化、单一、分散、分隔、创新资源过度集中于传统领域、集中于少数中心城市,与我国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整体格局相互脱节的现状。
2004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中国科学院时专门强调指出,“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仅要创造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更要造就一流的人才”。
路甬祥说,中科院要实现胡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一流”的目标,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下决心革除一切不符合创新规律、不符合中科院职责定位、束缚和阻碍院所整体创新能力和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体制制度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升科技人员和创新组织的创新潜力与活力;必须进一步改革用人制度,优化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按需培养引进、按需设岗聘用、竞争择优、在创新目标引导下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创造形成分类、多样、灵活的用人机制;根据不同类型科技创新活动性质建立分类管理体系,科学合理高效配置、整合和动态调整创新资源;必须进一步改革评价标准与方法,强化科技原创导向、科学发展导向和创新绩效导向,加快向注重质量、水平和效率,接受同行、实践和历史评价与检验的转变,建设与完善以人为本、激励创新、竞争择优、开放合作、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环境。
路甬祥告诉本刊记者,中科院2009年公布的《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战略系列报告,涉及能源、人口健康、矿产资源、空间与海洋、信息、材料、生态与环境等18个领域,是关于未来50年我国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的战略研究。科学发展规律表明,任何一项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任何一项重大科学技术的解决,都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坚持。目前,在可能发生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上,我国基本上处于前沿跟踪的水平,真正由中国人率先提出和开拓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向寥寥无几;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布局薄弱,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国家创新体系尚待完善,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部门利益”明显、市场竞争无序等都制约着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各要素的体制机制至关重要。“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谋划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前瞻布局,重点突破,为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做好准备。”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 201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