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户外抓绒帽,一件极具中国风的红色绸缎背心……初识唐淳,很难把他和一位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联系在一起。
对于记者的来访,36岁的唐淳稍显腼腆。当被同行的女记者称为“潮人”时,他笑着解释:“这件红色背心是为了迎接本命年,特意从苏州老家带过来的。”
就在不久前,他和国内6位科学家一起入选首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
“HHMI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非营利性医学研究所,那里云集了数百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和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唐淳告诉记者,获奖以后将有很多和“大牛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依靠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一流的波谱学团队和研究平台,唐淳致力于发展生物核磁的方法来解析蛋白质的动态结构。在他的电脑里,有不少重构的蛋白质动态图像,唐淳幽默地称之为“蛋白之舞”。
让蛋白质动起来
唐淳出生在美丽的苏州。在他儿时的记忆里,苏州不仅有瑰丽的园林艺术,还有着同样悠久的学术传统。家乡的山水人文赋予了唐淳特有的灵气和执著。
在浙江大学攻读生物学专业时,唐淳就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到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唐淳开始接触现代核磁共振技术,并用它来解析生物结构。
“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唐淳介绍说,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执行者,然而作为生命在分子层次的体现,人们却很难观察和记录它们的运动轨迹。
为攻克这一难题,唐淳通过反向思维,建立和发展了一种核磁新技术——顺磁核磁弛豫增强。“传统观点认为,在核磁共振研究中,应尽量避免顺磁物质对波谱信号的干扰,而我们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加入顺磁探针,根据波谱信号变弱的程度来解析和重构蛋白质的动态结构变化。”唐淳说。
此外,唐淳发现了一种能够结合到艾滋病病毒衣壳蛋白上的化合物,可以抑制病毒的装配和成熟。他还进一步确定了该化合物的结合位点,并获得了国际和美国专利。这一突破使得相关企业有望研究出新型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这些在唐淳眼里很酷的研究,却让我们难以看懂。唐淳解释说:“现在很多人都在做蛋白质结构,而我的工作则是‘让蛋白动起来’,还原蛋白的运动轨迹。”
回国才有归属感
在唐淳的办公室,我们见到了一位漂亮的女士。唐淳向记者介绍:“浙江大学副教授张纬萍,我的妻子兼助手。”
张纬萍的研究领域是药理学,和唐淳在学术上有很多交叉,这使得他们虽分居两地,但却有着共同的话题和兴趣。
2009年,唐淳毅然放弃美国的高薪教职,到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工作。对他而言,终身制教授、绿卡、房子这些所谓“美国梦”的东西都不重要。“回到国内才真正有了归属感。”唐淳说。
回国后,唐淳迅速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小组,陆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的支持。
虽然事业不断上升,但在唐淳内心,对于分居两地的妻子却总怀有一丝歉意。他笑着安慰妻子:“距离产生美感。”
对于丈夫的选择,张纬萍多少有些无奈:“很多人回国都会先去北京、上海寻找机会,他不同,直接就签约了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这里有我最需要的平台和氛围,这就跟选老婆一样,认准了就行了。”唐淳笑着说。
《中国科学报》 (2012-02-09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