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余温还没有退尽,秋天就姗姗来临了。在这个代表着成熟、收获、同时也充满了回味的季节,怀揣着梦想与憧憬的我来到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所里为了让我们这些新生尽快融入所里的工作与学习氛围,安排了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其中在9月2日和3日安排了两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宜昌的三峡大坝和世外桃源。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不就是旅游吗!所里竟说成是社会实践活动,颇为不解!但是当我来到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时,我被三峡大坝的气势震慑住了。这样宏伟的工程展现在我们面前,怎么能不深思呢!怎么能没有触动呢!怎么能没有启发呢!
深思——科研与实践。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全线浇筑达到设计高程海拔185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其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三峡大坝荣获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纪录。这不正是科技实力的体现吗,不正是中国千千万万的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与智慧的结晶吗?对于们这些国家未来的科技人才来说,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 在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效、检测自己的所缺,以便我们日后学习有个侧重点。另外,所里的科研学术氛围与社会环境是不同的,研究的课题方向与社会需求也有一定的不同,许多科研人才的社会实际操作能力与在研究机构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有一点我感受很深,三峡大坝的成功正是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满意答卷。我们不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搞科研的同时做好社会实践,形成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的良性循环。争取在今后的学习与科研中更多地把握世界科研前沿,打好基础,搞好研究,多出成果。
触动——个人与团队。三峡大坝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它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算),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113万移民的安置费300.7亿元;输变电工程153亿元。工程施工总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进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有26台发电机的两个电站年均发电量849亿度。航运能力将从现有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同时运输成本也将降低35%。这么宏伟的工程是多少人一起努力的结果!113万的移民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这就是团队合作精神最好的体现!我们现在搞科研,也应该培养团队意识,现在国际趋势也是这样,往往很多优异的科研成果都是一个小组,一个实验室,甚至是一个部门共同完成的。
启发——树立科研目标,打好坚实基础。三峡大坝从最初的设想、勘察、规划、论证到正式开工,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从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到“中美合做三峡工程”,都因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不够而只能是梦想。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上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终于完成了此项历经一个世纪的梦想工程。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步入中科院的新生来说,要想取得优异的科研成果就必须树立科研目标,但同时就如三峡大坝的建设一样,只有幻想,只有憧憬是没用的,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我们现在搞科研,除了树立科研目标,还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应当从现在起,抓紧一切学习的机会,学好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毕业时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短短的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在回来的路上我想了很多,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所里安排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良苦用心吧!为什么不叫旅游而叫社会实践?这看似像旅游实则蕴涵着深刻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明白了研究生学习的目标与要求——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