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研究所 “一三五”规划稳步推进,以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弘扬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营造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促进研究所科研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研究所开展了武汉物数所2013年“十大新闻事件”评选活动。经各部门推荐、网络投票评选,并经所长办公会审定,如下事件被评选为武汉物数所2013年“十大新闻事件”。
1、“可压缩欧拉方程”若干难题被攻克
我所王振研究员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黄飞敏研究员合作,通过创造性地引进复数熵并巧妙地利用复分析方法,攻克了等温气体动力学方程组弱解的整体存在性这一令人关注的数学难题。该研究成果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铷钟研制获国家专项奖励
因在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建设中表现出色,我所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等部门的表彰和奖励,被授予“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建设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梅刚华研究员被授予“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建设突出贡献个人”的荣誉称号。相关研究成果荣获2013年军队科技一等奖(第二完成单位)和科技二等奖各1项(第一完成单位)。
3、中高场核磁共振谱仪初步实现产业化应用
磁共振仪器研制项目组通过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的创新,发明了分布式核磁共振仪器控制系统,突破了全数字化谱仪与自动化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场核磁共振仪器控制台及相关软件,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2013年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第一完成单位)。该项目初步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并将打破欧美国家对高场核磁共振谱仪长期技术的垄断。
4、费米气体研究跻身世界物理研究前沿
管习文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受邀在《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了题为《一维费米气体:从严格解到实验》的综述文章,这是《现代物理评论》自1929年创刊以来发表的第三篇以中国大陆学术机构为第一作者单位的综述文章。该论文的发表凸显了我所在费米气体研究跻身国际前沿领域。
5、破解“黑洞信息丢失之谜”获得国际同行认同
我所与清华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一篇题为《信息守恒是基本定律:揭示霍金辐射中丢失的信息》的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并获美国引力基金会2013年度引力论文比赛第一名。文章证明了黑洞辐射之间存在携带信息的关联以及整个辐射过程中熵守恒,在理论上证明了黑洞信息守恒。这不仅进一步展示了量子力学的普适性,而且对构建量子力学与引力的统一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6、武汉磁共振中心正式以国家中心命名
经过多年的建设,武汉磁共振中心已成为以磁共振技术为主、多学科交叉、开放共享的国家级综合型科学平台。2013年在全国16家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考核中获得第一名。经批准,被正式命名为国家武汉磁共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n Wuhan)。
7、超低场核磁共振谱仪研制取得重要进展
超灵敏磁共振研究组成功研制我国首台近室温超低磁场核磁共振谱仪。该谱仪利用原子磁力计替代传统的射频线圈,无需液氮、液氦和超导磁体,可工作于人体温度以及比地磁场弱一千倍的超低场环境下,利用激光技术来探测自然磁场下物质分子的结构信息。该谱仪与我所前期研制的中高场核磁谱仪互为补充,其研究被《科技日报》(头版头条)、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相继报道。
8、高质量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已成批量
2013年以我所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的SCI论文中,JCR Top15%以上论文占总数的40%,其中学科顶尖期刊批量发表文章11篇,包括Rev. Mod. Phys. 1篇(IF=44.98)、Phys. Rev. Lett. 2篇、J. Am. Chem. Soc. 3篇、Proc. Natl. Acad. Sci. USA 1篇、Anal.Chem. 2篇、Chem. Commun. 1篇、Biomaterials 1篇。
9、博士学位授予点新增2个一级学科
近年来,我所6个二级学科培养点特色鲜明、学科专业方向稳定,学术队伍的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持续不断,承担了较多国家级、省部级的重要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在学研究生维持一定的规模。在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下,经过积极的准备和不懈的努力,我所申请增列的物理与化学2个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培养点正式获批。
10、“博士生Poster Day”开创学术交流新局面
为了营造活跃、向上的学术氛围,建立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增加课题组间的了解,促进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学术交流,12月5日,由武汉磁共振中心、中科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了首届“博士生Poster Day”学术交流活动。活动创新了学术交流形式,以学生为主导的交流模式更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得到了研究生的积极响应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