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在全体职工和研究生的团结奋斗下,研究所按照“四个率先”要求扎实推进“一三五”任务实施,以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为激发工作热情,弘扬拼搏精神,促进研究所又好又快地发展,研究所开展了2014年度“十大新闻事件”推荐评选工作,结合部门推荐和网上投票结果,经所务会审定,确定如下事件为武汉物数所2014年度“十大新闻事件”。
1、成功研制超极化Xe动物肺部磁共振成像系统
目前肺部疾病研究的主要成像手段(如胸透、CT和PET等)不仅具有放射性,且无法全面提供肺部气-气和气-血交换的功能信息。为发展新的成像手段,周欣研究员等历时近5年攻关,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研发了一套超极化Xe动物肺部MRI系统,该系统将Xe气体磁共振信号增强25000倍以上,获得了国内首幅活体动物肺部的气体MRI,成功“点亮肺部”,并能无损、定量地获得肺部功能的生理参数。2014年度,与该成果相关的授权和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17项,占我所今年发明专利总量的36%。该成果通过了湖北省科技成果鉴定,并被《科技日报》头版报道。
2、量子体系相关研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管习文研究员等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完善了Tan Contact 的热力学理论,得到了多体系统在临界区Tan Contact的解析形式,从而揭示了二体关联和多体临界现象的密切关系,定性地解释了实验上Tan Contact在临界区域的行为(Nature Commun, 2014, 5, 5140)。江开军研究员、彭世国副研究员等研究了低维量子体系中极化费米原子的p波散射行为,提出了利用磁场矢量调控冷原子间相互作用的新方案,揭示了p波各向异性相互作用的特性,该方案在超冷原子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Phys Rev Lett, 2014, 112, 250401)。
3、核磁共振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步稳蹄急
“核磁共振科学研究平台”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总投资11883万元,地上20层,地下1层,新建面积29100平方米),该项目于2014年9月9日开工,目前已完成二层主体结构。这是建所来规模最大、国家投资最多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改善和加强我所科研支撑条件和后勤保障能力,成为集物理、生物、医学、化学、材料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高新技术集成、高端谱仪研发、磁共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综合科研平台。与此同时,“湖北省波谱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通过湖北省科技厅认定。
4、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成效显著
“基于原子分子的精密测量物理”创新国际团队获批启动;柳晓军入选2013年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杨俊入选2014年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并获国家“杰青”支持;周欣入选武汉市最高人才计划项目“黄鹤英才”,并获得武汉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和“湖北省五四青年”称号;陈群峰入选院“引进杰出技术人才”(本年度全院11人);徐富强入选武汉市“3551人才”;院青年促进会会员再添3人。此外海外智力引进方面,共获得包括1项“国际杰出学者”在内的6项院“国际人才计划”项目资助。
5、“基于原子分子的精密测量物理”创新国际团队再度获批
创新国际团队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设立的科研团队计划,旨在加强海外人才与智力引进工作,通过发挥海内外优秀人才“强强联合”的作用,提高中国科学院人才队伍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国内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以武汉物数所为依托的“基于原子分子的精密测量物理”创新国际团队通过专家论证,获得中国科学院批准并启动试运行。截止目前,我所已有三个科研团队获得该团队计划支持。
6、分子高次谐波中的频率调制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卞学滨研究员等首次从理论上研究了分子高次谐波中的频率调制(FM)机理,FM相对于AM更稳定,可以直接通过改变激光的强度即可连续调节产生高次谐波光子的能量,通过FM解码定量提取出分子内部的超快运动过程的信息(Phys Rev Lett, 2014, 113, 193901)。该工作相关的实验研究已经开展,并已测得FM中关键的频谱红移。
7、膜蛋白研究取得系统性进展
杨俊研究员等利用魔角旋转固体NMR多维实验方法,测得膜蛋白DAGK在接近天然环境的大肠杆菌膜上的二级结构和拓扑结构,通过对比三种去垢剂/磷脂膜环境中DAGK的二级结构,发现在膜蛋白的结构分析中去垢剂的使用会造成膜蛋白结构的失真(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5624);首次解析了与老年痴呆疾病密切相关的Aβ40蛋白在磷脂膜环境下形成的纤维的三维结构,并揭示了磷脂膜的电荷对Aβ40纤维结构的影响(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9294)。
8、努力打造“王天眷”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品牌
以“聚集学者精英、传播创新知识、弘扬科学文化”为宗旨的“王天眷讲坛”于2014年5月正式启动。截止目前,该讲坛已成功举办6期。美国两院院士、凝聚态理论物理专家Altshuler,国际著名磁共振科学家Frydman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广大师生呈现了精彩的报告,内容涵盖信息技术、物理规律、生物环境、地球科学等不同领域。与此同时,首届武汉天眷学子论坛于2014年11月正式启动,论坛分两个阶段举行:2014年5-10月面向全国进行论文征集、论文评审;11月在我所进行现场交流、研究生Poster展及评选,开幕式正式大会规模空前,大会共吸引了两百多名所内外师生的踊跃参与。“王天眷”系列讲坛受到了研究所师生的广泛好评,并已成为拓宽学术视野、拓展科研合作、推动学科融合、营造创新文化的重要平台。
9、拓扑材料表面态研究取得新进展
拓扑材料因其新奇的表面态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其拓扑电子态在自旋电子学和量子计算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曹更玉研究员、于迎辉副研究员等与物理研究所的理论计算合作,利用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磁性钴原子在锑Sb(111)拓扑表面的物理性质,发现表面单个钴原子在费米能级附近出现很强的Kondo共振峰,而处于表面下的钴原子并不存在Kondo效应;证明了表面拓扑电子态的时间反演对称性没有发生破缺。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进一步证实了该结论(ACS Nano, 2014, 8, 11576)。该研究加深了对拓扑材料磁性原子散射下的物理性质的理解,拓展了拓扑材料在自旋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前景。
10、科技成果获奖呈现厚积薄发之势
我所在一年内,喜获两项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和两项中国专利奖优秀奖。“环境友好固体酸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与性能的核磁共振研究”和“高性能星载铷原子钟原子信号增强与稳定关键技术”分别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原子频标微波腔”和“核磁共振控制台”均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我院本年度仅有10件专利获奖)。